陈成立先生口述历史(二)

*收集口述历史,采访文创社社员永好的大舅子陈成立先生。

陈成立大约6岁搬到大街门牌S1的屋子,在那屋子住了几年。1962年(大约14岁)搬家到上岭,门牌P257

他在上岭居住多年,直到1979年,在伟都花园购置新家,随后就迁入伟都花园,居住至今。

门牌S1店屋(2014年谷歌街景)

门牌P257(2014年谷歌街景)

早期的新村住家,陈成立说,用的木板是大树桐直接割出的板,客家话叫“kiau sak”,粗细不一,形状不均匀,一片大概1毛多,人们买回去后还要自己磨或锯成小段。至于建屋子用的横梁,则要去山里找木。

沙厘(白锌)屋顶很早就有,当时政府好像有给居民沙厘,有一些人不敢拿。没有用沙厘的人,就用亚答做屋顶。他说,亚答是硕莪树(pokok Sagu)的叶,没有老鼠的话,也能够耐几年。有的老鼠会在亚答屋顶上造窝,咬破洞,人们就要找几片亚答叶把它补回去。

1960年陈成立小学毕业,那时候家里在拉央拉央领了10亩地,他要帮忙家里种胡椒,所以没有继续升学。停学两年,他重新报读宽柔中学,念初二。那时候学校已经开课,他只读了两个学期,读到初三,母亲就说“给弟弟读”(把读书机会让给弟弟)。

那个时代有一些私人英校,在古来19里、古来大街都有,好像Union(友联英校)、Sentosa等,私人英校租借店屋收学生。他曾经跟母亲说要报名读英校,也已经给了2块钱,可是最后家里还是没让他去读。

种植胡椒

1960年代,政府推行土地开发政策,鼓励农民开芭种植。当时,他的家人申请到拉央拉央的10亩地。他说,只有在那个时期能够申请到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后来政府调整可申请土地的面积,只让人申请8亩,然后是5亩,到了1980年代只能申请2亩、3亩。现在,让人申请的只有半亩大小的土地。

拉央拉央的10亩地,他们家用来种胡椒,大约种了1000棵胡椒树。他说,越战时,胡椒特别好价,当时胡椒是以麻袋装,以担为计算单位。白胡椒是上等胡椒,采收后放在大桶里浸泡,然后把外壳洗掉。浸胡椒的水有死水和自流水,死水是没有流动的水,浸胡椒后很臭;自流水是流动的水,把浸胡椒的桶放在沟里,桶上有孔,让流动的河水浸泡、清洗胡椒,这样就比较不会臭。

黑胡椒和白胡椒是同一种胡椒,只是黑胡椒没有经过浸泡去皮,直接晒干,所以价钱比较低,不是上等胡椒。有的黑胡椒是风吹下来的胡椒粒,农民直接从地上捡起,胡椒果很“膨”(客话pang),不结实;也有的是老胡椒树剩下的果实,他们俗称“椒尾”。

他记得当时白胡椒1斤大约可以卖4毛,黑胡椒就没有这价钱。当时种胡椒的人都会卖胡椒给新村里的杂货店,他们家的胡椒固定交给新茂昌,平日买货也是跟新茂昌记账。

他说,新村里的常规都是这样,跟哪家杂货店赊账,就交货给那家杂货店。椒农有的交胡椒给新茂昌,有的交给曾祥记。

2020年初行管令实施前,为雨林树屋学苑的学童导览沙威大街,途经新茂昌杂货店。

新茂昌店门前的五脚基,仍悬挂着当年收胡椒的价格板。


(阅读上篇下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