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栅妹女士是已故柔佛州河婆同乡会会长黄福庭的遗孀,其父亲蔡砌曾担任加拉巴沙威新村村长。日前我们采访蔡女士,记录其口述历史。
蔡栅妹女士在心田一角种子铺受访。 |
蔡栅妹生于1946年,今年77岁,祖籍客家河婆。其父亲名蔡高砌(又名蔡砌),母亲名陈柳。蔡栅妹上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姐妹之中,蔡栅妹排行第五,大姐名英麻、二姐名娇兰、三姐名素兰、四姐名美兰,小妹名送妹。其中英麻是大妈的女儿,10几岁时因为生病过世。兄弟方面,大哥名锦浩、二哥名锦云、三哥名锦钦,小弟名锦江。她和最小的妹妹名“栅妹”和“送妹”,因为那时候家里的人想要生儿子,不想要生女儿。
蔡栅妹说,父亲蔡砌做过26里的村长,26里洪仙宫也是她的父亲和谢全记(谢东全)发起的。庙里的洪仙大帝神像是他们两个人用麻包袋从24里搬回来的。在她记忆中,父亲一直是做芭场,主要是种树胶、胡椒,在24里和拉央都有芭地。
蔡栅妹的父母和四个姐姐都已经过世,她说,父亲过世时大约90岁,母亲则是在61岁过世,父母都葬在沙令义山。父亲过世时,丧事做了五天,仪式都用客家话进行。他们请26里的喃嘸佬来办法事,这位喃嘸佬是“老孟牯”(客家话“lo men gu”)陈修孟的爸爸,后来老孟牯也做了喃嘸佬,再后来,老孟牯的儿子陈文锦也做了喃嘸佬。
A14捷成号
蔡栅妹说,她出生于24里,幼年搬进26里新村,一家人最开始是住在篮球场对面,电器店(友发彩色电视服务)的后面(门牌H138)。搬进去时,那是一间木板屋,后来经过重建,变成现在的样子。之后,她的父亲蔡砌通过中间人,买下沙威大街门牌A14那片地,他们又搬家到A14(现在是亚鸿档)。
她说,大哥蔡锦浩在A14这间家经营“捷成号”菜行,二哥在新加坡林厝港也有杂货店,招牌也叫“捷成”。杂货店生意做得很大,那时候二哥在林厝港有养鸡,还有种烟叶,父亲经常去新加坡帮忙。三哥和三哥的儿子后来也在捷成号菜行帮忙。
她记得,大哥他们有很多辆罗里去收菜,上下菜的地方就在捷成号店前,每天收到的菜,全都批出去新加坡,没有在本地卖。
蔡栅妹小学就读于大同公学(1953年改名为四维公学),她说,在她前面的四个姐姐还没搬入新村前在24里读小学,她最小的妹妹入学时大同公学已改名为四维小学。她们几姐妹全都完成小学学业。那时候,同一个班里会有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年龄很大的,也有年龄比自己小的。
她记得,班里几乎全部是男孩子,女孩子就只有几个,每天读书,她都是自己走路上学,自己走路回家,有时会和同学一起走。那时捷成号店后面是芭窑,全是树木,芭窑里面有一条小路,可以穿到学校,她每天都会走这条小路。
她说,小学毕业后,她去了新加坡武吉知马七条石读中学,因为二哥一直住在新加坡,在那里有二哥的照应。她读到中三,就回来26里帮忙家里做芭,跟着姐姐去割胶、采胡椒。
蔡栅妹说,后来她也在大哥和三哥经营的捷成号菜行做过一段时间,那时她还没结婚。哥哥每天载菜去新加坡卖,回来后就会告诉她谁交来的菜,卖了多少钱,她需要记录下来,等到菜农来算账时,她就负责出账给对方。出账时要跟妈妈拿钱,因为哥哥卖菜收到的钱,是妈妈在保管。一直到她24岁那年结婚后,才没有再协助家里的生意。
1968年黄福庭和蔡栅妹的结婚证书,证婚人是他们的父亲黄乐局和蔡砌。 |
结婚生子
蔡栅妹在1968年与黄福庭结婚,她说,丈夫大自己三岁,家里经营洋货生意,商号是“永昌”。永昌号门牌A16,和她家捷成号在同一条街,只相隔一间店面。她从小就知道对方是谁,但是两个人不怎么讲话,后来是有人介绍他们才在一起。
她记得,拍拖时,黄福庭会开车载她去新山、新加坡玩,结婚后的几天,先生载她去槟城度蜜月。她的夫家和娘家的家境都算是差不多的,过大礼时,先生那边有给千多块聘金,好像没有喜饼,她的父母也有回红包,好像是几百块,大概一、两百块,意思是给女婿买袜子、买帽子。
关于结婚酒席,蔡栅妹说,摆酒的地点在洪仙宫前方的空地(大概是现在洪仙宫戏台的位置),开了很多桌,确切是多少就不知道,最少有二十桌,给女方这边大概五桌。结婚照就是请古来的摄影店上门来拍。
蔡栅妹和黄福庭有四个孩子,二女二男。她说,前面两个女儿,她是在古来生,那是一间专门帮人接生的私人诊所;后面两个儿子,她是在新山中央医院生。怀孕时,她不觉得辛苦,都是做工做到要生的时候才去医院;坐月子时,家婆帮忙煮,那时候吃的食物有姜煮猪肉、鸡蛋、猪脚、鱼肉等,青菜就很少吃。
永昌号洋货店(图片来源:沙威文创社脸书页,摄于2015年) |
永昌号洋货
蔡栅妹说,她的家公名黄乐局,家婆名陈如花,丈夫黄福庭有两个弟弟,七个姐妹。永昌号可以说是家族生意,一家人一起做。在还没搬到A16之前,永昌号的老店原本是在沙威二路,洪仙宫算下去第5、第6间,以前的福音堂再过去两间(应该是指门牌S24)。不过蔡栅妹嫁过去时,永昌号已搬到大街,婚后她和先生也一直是住在永昌号。
她回忆说,早期永昌每天早上8点开门,做到晚上9点关门,他们卖衣服、裤子、鞋子,还有卖布和日常用品,那时卖“洋杂”的生意非常好,尤其是在过年、学校假期、马来人过年(指开斋节,实际上不是回历新年)这些时候。他们的店里可以做到不同族群顾客的生意,除了26里人,士年纳、29里人也会过来买东西,33里的人就比较少。新港的人也不会特地过来,他们都是下古来买。早期很多顾客买东西都是欠钱记账,记在555簿子里,这些账有的最后追不回来,欠几十到几百的都有。
她说,永昌是跟新山的商行拿货,拿货的商行有中大行、志祥行和百福,起初他们要自己去载货回来;后来有人上来“写货”,送货过来。
蔡栅妹说,婚后她在家当家庭主妇,煮饭、洗衣,得空时也要在店里帮忙。客人来到店里要找什么,她就拿给客人,算钱收钱。那时有很多人会到永昌买布,自己做衣服,或是给别人做衣服。有的顾客不懂做一件衣服要剪多少布,就会问她。她看对方要做的是什么衣服,有45寸、有60寸,就知道要剪多少布给顾客。这对她来说不难,因为她以前学过裁缝。
她说,那个时候26里有好几个人在教裁缝,她是跟春姐学裁缝,来自古来的春姐在26里租下一间店面教裁缝,她结婚当天的婚纱和化妆也是春姐介绍的。另外,她的妹妹蔡送妹也在26里教过裁缝,送妹本来在新加坡做裁缝,做了很久,后来回来自己开店教裁缝,那店就在捷成号。
永昌号也卖卫生棉,蔡栅妹说,顾客来买卫生棉,拿了就放在柜台,和其他东西一起算钱,不会不好意思。蔡栅妹的女儿黄佳慧陪同母亲受访,她也补充说,早期店里还有卖那种两头有绳子,要绑住的卫生棉,她记得是青色包装,Kotex牌。
1978年4月24日刊登在《星洲日报》的高狄氏(Kotex)卫生巾广告,广告中提及当时Kotex有环扣卫生巾、新自由卫生巾和小型卫生巾。(图片来源:新加坡图书馆旧报资源库) |
设厂制作手套
在先生黄福庭去世后,蔡栅妹仍然在经营永昌号洋货店,是在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后,永昌号才停业。蔡栅妹说,洋货店是最近这两年才没做的,因为疫情期间一下子开门,一下子关门,生意没有很好,而且想到人手也不够,就决定结业。她事先也没跟女儿说,有一天早上自己去开店,做完那天的生意后就正式宣布不做了。结业后,店面出租给别人做生意,之前是卖水果的,现在是復元堂中药行。而永昌的招牌还放在店的楼上。
黄福庭经营永昌号时,曾经设厂生产手套,在26里家喻户晓。蔡栅妹说,最开始时是有人介绍,先生就买了不知道是三或四架做手套的机器回来。起初是姑姑一个人负责做,在永昌号的店后面生产,一个人做,做不多,后来就有请人做。他们做的是白色的布手套,有厚的,也有薄的,很好卖,很多做芭、割胶的人都会买手套。他们也把手套批发出去。
她说,这样在永昌号做了有几年,先生在新沙威买下两间店做厂,买更多的机器生产手套,生产量变得更大。在新沙威生产可能有10年,过后先生又在附近买了一段四依格的地来建厂,地点是在嘉威羽球馆隔壁。那时候他们聘请了百多个工人,也加大规模成为生产小孩子衣服的制衣厂。
蔡栅妹女士的丈夫黄福庭先生在世时曾担任柔佛河婆同乡会会长、加拉巴沙威黄氏宗亲会会务顾问、四维华小校友会名誉顾问等多个职位,是热心于乡团福利事务的地方领袖。(图片来源:柔佛河婆同乡会脸书页)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