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的辍学青少年

(2025年8月发表于《当今大马》的文章,点此阅读原文。)

有时候会有人告诉我们:你们社区里的活动办得真好,给儿童、青少年提供了很多支援。

我们总是会坦白地回答:也不是真的那么好,其实有许多真实的问题没有展现出来,或许外界看到的只是好的一面。

就拿青少年来说,社区里的中学生辍学问题严重,我们见到一些国中生在中三、中四阶段辍学,有的甚至在预备班、中一阶段便已辍学,各种社区活动看似能够连接青少年,但实际上能够吸引到的只是一小撮人,占总人数的很小一部分,其中就不包括这些辍学青少年。

国中生们辍学的原因可概括为:课业严重落后,受同侪影响,家庭和学校的支援不足。有一些辍学生或辍学生的家长是我们认识的,也试过介入协助他们重返校园,但成果很小。

我们曾经不只一次陪同逃课天数多、被学校开除的国中生到县教育局去申请复学,与家长一同跑琐碎的程序,成功让学生回到校园。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又再出现逃课问题,再度被开除,或处于濒临被开除的边缘。

一些辍学生向我们反映,在学校里老师说的他们全听不懂,在课室里处于零学习状态。有同学带头说不要去上学了,大家就约定一起不去。家长即使反对,也管不住,因为家长们也面对各自的难题,可能忙于工作谋生,可能受疾病所困,可能家长本身也是早早辍学,无法在学校课业上给予孩子协助,也可能是找不到与孩子沟通的方法,等等。

当孩子辍学时,各种问题往往都已经累积到了一个临界点,不是用简单的手段、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所以,就算孩子辍学后申请复学,也很大可能会再度辍学。

有一名我们认识的青少年,甫从小学升上中学就辍学。他在小学时已经面对学习问题,不能够拼写简单的马来文、英文,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从小学阶段已经开始不愿意去学校。小学毕业后,他就直接不上中学。

他来自单亲家庭,父亲是建筑业散工,主要由祖母照顾。在他小学时,校方已经屡次就他的缺席问题上门与家长商谈,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在他辍学后,家长也只是顺其自然,偶尔带着他一起去工地开工。

像他一样在小学时代已面对学习问题的学生在社区内不少。我们接触到一些还在校园内的儿童,在小学高年段仍然不能够用马来文、英文拼写一到十、星期一到星期日。虽然学校里长年会要求学生抄写单词、背听写,抄的数量不少,但若是随机地测试他们一些简单的马来文、英文,他们很多写不出来。

在初接触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判断那究竟是源于先天的学习障碍、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学生努力不足、疫情时代线上学习留下的后遗或其他原因。有一些学生,我们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才能够推测一些可能的原因,进而给家长提出建议。

一些学生的认读问题确实是因为先天的特殊状况所造成,家长得让孩子去接受检测,诊断是属于何种特殊情况,再因应情况去寻求相关的特殊教育资源。而有一些学生,则只是因为没有掌握到学习方法,长期跟不上进度,课堂上教的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基础能力,以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后一个组别的学生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援、足够的时间,往往能够慢慢追上进度,重新适应学校的课程。然而,怎么样能够让他们得到足够的支援?这才是难解的部分。

学校里的老师面对工作量大、师生比例低的问题,很多时候没有办法给予课业落后的学生针对性辅助。在教学上受课纲所约束,老师一般也不会被赋予足够的自由去调整授课内容的深浅。家长如果察觉到问题,有条件者还能够自行给予孩子帮助,或在校外寻求其他教育的管道。但如前面所提到的,家长亦各有难处,有的自顾不暇,个人能力和经济条件皆不许可,有的是即使有经济条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辅助管道。

一些家长尝试花钱让孩子在外头补习,但补习中心采用的方法可能也跟学校一样,没有针对性地按学生的能力给予辅助,结果毫无成效。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单方面地去怪责辍学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或是校方都是偏颇的,每一个环节都有需要改善和加强之处。在社区里推动艺文活动的我们,很多时候也只能无力地观察,不敢说社区营造工作能够对这些根深蒂固的结构问题起到什么影响或改变。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的国中辍学人数总共有1万1412人。只是有关数据没有更详细地分析这些辍学者是来自哪些区域、哪些县市,没有去比较某一些地方的辍学人数是否多于其他地方。我们认为,青少年失学的数据也应成为观察一个社区整体表现的重要指标。

7月尾,我国国会下议院已三读通过《2025年教育修正法案》,强制所有青少年必须完成中学教育,否则父母经定罪后,可被罚款不超过5000令吉或监禁不超过6个月,或两者兼施。我们认为修正法案的出发点是良好的,但若只是单单把矛头指向家长,则必定无济于解决青少年辍学问题。

实际上,各个层级的教育部单位也应成为青少年辍学问题的问责对象。首先,教育部就必须公布更透明、更详细的数据,让公众知道国内各县属、各所学校的中学生辍学情况究竟有多严重,赋权予公众参与监督,确保县教育局和校方都在认真且针对性地处理问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