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 |
心田一角团队作品 |
(五)“恁久无看到你”(an giu mo kon do ngi),那么久没见到你!
心田一角经营者刘惠萍和蔡嫦月用这句开场白为沙威后巷增添了一幅新壁画,她们带领在地青少年徐崧峻、黄智铭、黄传恒和达灿,在种子铺的后墙上画了一头肥猫。惠萍也用隶书在后墙题上今年的壁画主题——“学客话,讲客话”(hog kag fa,gong ka fa)。有访客问:里头有个“话”字,是不是写错了?其实没写错,那是隶书中“话”字的异体字。书法中常会使用异体字以展现汉字多变的字形,体现汉字之美。除了这幅壁画以外,后巷其他的壁画中也有隶书异体字,大家可以找一找。
古宽美术学会成员作品 |
(六)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美术学会的10名成员宇雯、佳慧、芷瑜、思璇、巧恩、宣彤、欣瑜、振恬、芯卉和佳绫,在雯欣老师、诗莉老师的带领下,前来沙威后巷创作壁画。他们以客家俗话“一晚夜想千條門路(id man ia siong cien tiau mun lu),天光䟘起又係磨豆腐(tien gong hong ki iu he mo teu fu)”为主题,绘制了磨豆腐的人,以及客家人爱吃的豆腐品。
壁画里这句客家俗话,用华语来说,就是“一个磨豆腐的人,一整夜想着各种门路,但隔天早上起床仍旧是磨豆腐”,意思是空想无用,要有不同的变化,就得实际行动。好客坊的经营者永好说,这是他父亲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感谢他为这幅壁画提供概念,也感谢好客坊赞助美术学会师生们的午餐。这次前来创作的美术学会学生,里头有26哩人、29哩人、古来人、士姑来人,她们的年龄层从初一到高二。希望大家在新村里有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常来新村走走。
![]() |
思迪美术学院团队作品 |
(七)“落水啰!”(log shui lo),“落大大,浸老蟹”(log tai tai,jim lo hai),“落細細,浸黃蚁”(log se se,jim vong ngie)。
这是一句沙威客家人的顺口溜:下雨啦,雨下大大,水浸螃蟹,雨下小小,水浸蚂蚁。感谢26跑咖的成员分享童年回忆,为这幅壁画提供创作概念。壁画里的油棕芭、大水塘,都是跑咖成员每周跑芭时会见到的场景。《落水》壁画的创作者是来自思迪美术学院的团队,蔡韦行、黄婧絜、刘家稘与徐莲香老师。思迪美术学院的师生经常为古来地区的各个空间绘制壁画,在新港华小、士年纳华小、大古来国中等学校都可看到他们留下的作品。
![]() |
郑诗琴、邱瑾璇和陈斯骏作品 |
(八)峇株华中的郑诗琴、邱瑾璇和陈斯骏,以客家俗话为主题,绘制了一幅瓜藤壁画——“么个藤结么个瓜,么个人讲么个话”(ma gai ten gied ma gai gua, ma gai ngin gong ma gai fa),意思是: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人讲什么话。他们也把街坊贵新哥和蓉姐画在了壁画里头,纪念华中生与沙威街坊的友谊。
沙威有不少峇株华中校友,这次能够邀请美设科学生前来作画,得归功于两位华中校友惠萍和志祥的撮合和援助,希望这些缘分能够细水长流。
![]() |
六号蜡笔画室团队作品 |
(九)六号蜡笔画室的三位老师浩苡、佩婷和丽佳绘制了一幅杂货店壁画,并由巫晓春老师为这幅壁画题上书法字——“食饱无事做,得闲就来坐”(shid bau mo se zo,ded han qiu loi co)。可能会有公众觉得壁画里的“𡋐”字比较陌生,因为那是隶书中“坐”的异体字。大家可在看画时欣赏到汉字书法的丰富多变。
这幅壁画里有杂货店的吊拉式钱罐,有著名的客家零食米𥺆(mi chang),还有各种经典的饼干:roti花、排骨饼(pai gud biang)、朱古律饼(zu gu lud biang)、奶菇饼(nen gu biang) 等等,看看哪样能够勾起你的童年记忆?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