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央的風箏已遠去」卓杜信個展

卓杜信作品(照片來源:PASAR LAB 巴刹實驗場

上週末在居鑾聯成巴刹欣賞「拉央的風箏已遠去」卓杜信個展。在導覽與分享環節,聽到攝影師創作背後的構思,頗有收穫。比如,用裸體(或仿裸體)來模糊性別,也避開衣物材質對圖像的干擾。又比如,攝影師入鏡,逾越傳統攝影、裝置藝術和行爲藝術的藩籬。

非常感謝“巴刹實驗場”持續推動活動,讓身處周邊社區的我們能夠得到藝術滋養。

開幕導覽

聯成巴刹空間的光和影别具特色。

***

關於拉央,補充幾句與展覽無關的題外話。

拉央與沙威的關係很密切,1959年第一屆全國大選、1964年第二屆全國大選、1969年第三屆全國大選,沙威和拉央同在“居鑾南區”國會選區内,當時的居鑾南區國席涵蓋令今、新邦令金、拉央、士年納、武吉峇都、沙威、古來、士乃。從1974年的第四屆全國大選開始,居鑾南區國席改爲令金國席,一直延續到1982年第六屆全國大選,令金國席範圍也始終涵蓋沙威。

在收集口述歷史時,我們聼過一些長輩說,以前沙威的政黨基層在投票日當晚會跟著“票箱”去到令金等待計票結果,等到淩晨選舉成績揭曉後才從令金回來沙威,往返都是取道拉央。拉央人和沙威人的通婚也相當普遍,在1960年代的土地開發政策下,不少沙威人申請拉央一帶的土地种胡椒,過後有的改种樹膠、油棕,或做菜園。有長輩與我們分享,以前他們從沙威騎腳車去拉央做芭,一家人十多輛腳車載著胡椒從拉央回來;有長輩在種菜時認識隔壁菜園的對象,締結良緣;也有長輩以前做菜行,開菜車到拉央收菜,送到新加坡,再從新加坡農場載雞糞回來拉央。

這些地方記憶都在逐漸流逝。現在很多古來人去居鑾,會選擇直接上高速公路,跳過拉央和令金。過去幾年,我們嘗試通過社區交流把沙威跟周邊地區的聯係重新連起來,巴刹實驗場的藝文活動讓我們在緬懷往昔的同時,也累積新的地方回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