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南先生口述历史

*张展南先生是健康号白铁店东主,他继承父亲传下来的白铁店已超过40年,在沙威制造各类白铁用品(镀锌铁用品)。去年9月,P320采访张展南先生,记录他的口述故事。

张展南出生于1963年,今年59岁,他是客家河婆人。他父亲的名字是张庭,母亲的名字是刘丹。他说,父亲在1980年因病过世,他不知道父亲是在哪一年出生,只知道父亲是在3月份出生;母亲则是在1928年出生,2009年过世。

张展南在家里排行第七,上有2个哥哥、4个姐姐,下有1个弟弟。

据他所知,在沙威新村未建立前,他的父亲已经在24里做白铁,后来在紧急状态时期搬进新村,在大街门牌A1的店屋继续做白铁。他说,他们家的招牌一直都是“健康”,他的父母在迁入26里新村后,就一直住在A1,不曾搬迁。他本身也是从出生就住在这里,2000年与来自乌鲁地南的冯彩琼结婚后也仍住在这里,直到现在。

他说,健康这间店屋最开始是全木板,单层,前面做生意,后面住人。后来有过两次翻修,先是装修前面,再到后面,最后搭建楼上,变成双层店屋,半砖、半木结构,楼下用砖,楼上用木。他记得那大约是在1970年代,他11、12岁的时候。

张展南展示他熔锡焊接的工具(左)和他店里收藏的旧式头灯(右)。

接手白铁店

张展南小学就读于四维华小,他说,读早上班,每天走路上学,走路回家。六年级那年,他读6C班。1975年,他小学毕业,当时沙威还没建国中,他就去读21里的Munshi Abdullah(*SMK Munshi Abdullah,文西阿都拉国中)。那个时候Munshi Abdullah已经不是英校,老师用马来文来教课。

他说,当时去21里读中学是坐校车来回,类似货车那种校车。26里很多学生去那里读中学,每天校车都塞得满满的。

他记得中三那年,父亲病重,需要孩子接手白铁生意,他的大哥、二哥都没有心要接,弟弟也还小,他只好扛下来做,所以他读完中三就辍学了。

他说,还在读书的时候,他就会在店里帮忙,学做白铁,最开始父亲只是叫他做“花洒头”(客家话fa lam teu,种菜浇水用的花洒头)打洞的工作。以前沙威很多人务农,花洒头很有销路,他就帮忙父亲打洞赶货。

在接手父亲的生意后,张展南说,其实自己什么都不会,因为以前在店里除了帮忙给花洒头打洞之外,其他的父亲都没有教过他,所以他没有学到怎么做白铁托、白铁桶等。

他说,刚开始接手的前面几年,大哥有在店里帮忙他,因为大哥以前有学过一些,懂得做。他观察大哥怎么做,然后自己摸索,才慢慢学会。大哥在他上手以后,才离开去做芭场。

他又说,有时他也会去古来的白铁店,看人家怎么做,学人家的做法。刚开始学做的时候,有时候做得不美,一些顾客甚至会拿回来,要求修补。他也做过不少失败的货品,最后只好丢弃,浪费掉很多材料。做久了才变得熟练。

1977年古来县议会发出的铁制营业执照,白铁工匠的马来语是“Tukang Ayan”。

白铁生意的变迁

张展南说,早期26里从事割胶的人很多,所以父亲接过不少上门订做胶托和胶桶的订单。订做的胶托和胶桶有大有小,用途也各不同。像是大的胶托一般是用来装胶丝,小的胶托则是做胶片用的;大的、有盖的胶桶用来载胶水,小的圆胶桶只是用来收胶水。

他补充说,父亲的店里也会卖胶刀、“鸭脷”(客家话ab li,插在树身,让胶汁滴入胶杯的铁片,又称胶插)等割胶工具,不过这些都是割货回来卖的货品,他们的店只做白铁,并没有打铁,和那些做胶刀的人不同。

他记得,1980年代他刚接手白铁生意时,还是接过很多白铁胶托和胶桶的订单,到了1990年代初,树胶跌价,很多人因为树胶没价而转种油棕,胶托、胶桶就没什么可做了,其他白铁用品也被塑料用品取代。

他说,过去他也曾经做过不少白铁制作的天神龛,每逢过年就有很多人买新的天神龛。白铁天神龛模式和现在的洋灰天神龛差不多,只是以前只有天神龛的脚是用洋灰做的,上面的神龛则是用白铁做成,不同于现在全洋灰制作的天神龛。

他解释说,做天神龛的过程,大致来说是先将剪好的锌板折出四方格子形状,再把龛上边的祥龙、龙珠等图案一个个剪出来,然后熔锡以焊接起来。至于两侧的“福”字,他会按模板上的“福”字画在神龛上,然后再把字的边缘部分割掉,突出字体。

张展南说,他喜欢画画,模板上的“福”字也是他自己画出来的。

张展南展示割胶时用到的工具“鸭脷”和白铁天神龛用到的“福”字。

制作菜粄托

张展南说,以前他都是去新山亚福街买锌板(镀锌铁板),选货下单之后,锌板店会把货送过来,不必自己载。买回来的锌板是一片一片的,一般是4x8尺和3x8尺两种尺寸。

他说,做白铁就像做衣服,你需要知道要做的东西的大小,量好尺寸后才用白铁剪把锌板剪成小片。店里他在用的白铁剪(客家话pag tied jien)是父亲留下来的,铁剪上头还刻有制造日期:1971年6月25日。他用来折白铁边的木条,也是父亲以前使用的,这工具他们没有特定的叫法。

张展南也提到,他的父亲以前焊白铁是用火炭来熔锡,到了1980年代,他改用火水炉,那火水炉和大光灯是一样原理,需要用手泵风,风够了就可以点火,火力蛮大的。

他说,以前他也帮人家修火水炉,一般上都是零件问题导致火水炉不会出火或是泵了没有风。到了1990年代左右,他们熔锡就从火水炉换成用煤气炉,很省力。

现阶段,张展南还是有做花洒头,做得比较多的还有用来蒸菜粄的菜粄托,那是用铝片(aluminium)做成的。他说,住家式做菜粄的人比较少订做白铁托,因为他们是做来自己吃,不须要用到那么大的托。在外面做菜粄生意的店家比较会特地订做蒸菜粄的托,因为买现成的托底部的洞比较大,在蒸菜粄的过程中,菜粄会嵌进洞里,影响卖相。

父亲留下来的白铁剪,剪刀柄上刻着日期:25.6.1971。

休闲活动

张展南说,早年他的营业时间是从早上7点多到晚上7、8点,晚上收工后,他会和朋友相约打羽毛球。开始只是抱着玩耍的心态,后来越打越起劲,几乎每晚都去打。

他说,最早期他是去古来哥打路阿婆庙旁的露天羽毛球场,或者去古来华小礼堂的场地打球,后来沙威有了嘉威羽毛球馆,就在嘉威羽毛球馆打。打到满身伤、手脚痛,后来有朋友介绍他去学太极。从2006年开始,他加入加拉巴沙威太极分会,学习太极。在那之后,他就慢慢没有再打羽毛球,以前的球友也都走散了。

除了太极班以外,张展南说,他也参与柔南张氏公会,曾担任公会的青年团理事,目前是张氏公会在沙威区的协理。至于他的妻子,则是在洪仙大帝庙信托理事会学习外丹功。

(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