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顺先生口述历史

(*黃国顺先生是黄三兴号的第三代东主,他从小学向父亲黄子发学习裁缝,在沙威从事裁缝业已有40余年。早前我们采访黄国顺先生,记录其口述历史,也为他扫描保存一些宝贵的家族史料。)


黄国顺裁缝师在沙威街上经营“黄三兴号裁缝店”,门牌S27。他生于1970年,祖父的名字是黄乐词,又名黄词;父亲的名字是黄子发,又名黄发。根据《星马江夏堂黄氏宗谱》,黄乐词的祖籍是潮州揭阳河婆员埔井泉楼村,黄乐词的祖父是黄日金,祖母是杨氏,父亲是黄勇,母亲是蔡氏,妻子是彭氏。按照这本宗谱,黄国顺的家族可以追溯到高祖父一代。

黄国顺说,黄三兴号是爷爷黄乐词创建的商号,起初不是经营裁缝生意,做过五金、做过各种杂杂的,有做电,也有做园(*种植)。传到他父亲黄子发,才经营裁缝生意。他的二叔也在沙威经营另一家三兴号,卖洋货。

他说,父亲黄子发肖兔,生于1939年,有7兄弟姐妹,4男3女,父亲在四兄弟中排第三。父亲的兄弟四人中只有大伯在拉央发展,其他三人都在沙威。小叔以前住沙威2路门牌S20的住家。S20以前是福音堂,在教会搬入新村后,小叔就住在那里。

黄国顺说,已故的父亲以前在新加坡跟自己人学裁缝,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他的母亲——住在蔡厝港的钟富娣,两人结为夫妻。再后来,父亲离开新加坡,回来26里当裁缝。

(注:根据黄子发留下的手写笔记本,他是于1958年,19岁时去星洲学裁缝,1959年回来加拉巴沙威。钟富娣肖鸡,生于1945年。见图。)

1965年出版的《星马江夏堂黄氏宗谱》里头有黄三兴号第一代东主黄乐词的资料,当时他的住址就是加拉巴沙威大街S27号。

1964年,黄国顺的祖父黄乐词担任柔佛江夏塘互助会的外坡董事,代表加拉巴沙威区。(1964.1.28《南洋商报》)

黄国顺的父亲黄子发的手写记录簿。右页写着黄乐词(黄词)的公民权资料,黄词于1902年生于中国,1956年9月5日取得马来亚公民权,当时他的地址是在吗哂新村,职业是商人,父亲名黄勇,母亲名蔡妹。

据黄国顺所知,父亲回来26里做裁缝,做过很多军装、警察制服,做一件的价钱是1块多、2块,那时候一大篮菜才卖几毛钱。做军装、警察装都是一帮一帮货做,大姐和二姐都帮忙爸爸车衣,他还小,没有帮忙,

他听父亲说,1960年代在26里做一条裤是3块钱。父亲在店里,除了做裁缝,也兼卖布。父亲还做拉电,做农务,另外也有芭地,请人种植。

他说,他知道父亲曾读夜校,识字,父亲以前也参与士乃黄氏公会的活动。父亲的手写笔记本里记录了以前的一些家人资料,包括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诞辰、1950年代在吗哂种植黄梨工人的姓名,等等。

紧急状态时期,英国殖民政府在新村边界围上围篱,实施宵禁。每个新村村民都有一张俗称红卡的“Resettlement Tally Card”,村民在非宵禁时间走出新村闸门时,必须把红卡交给闸门哨站站岗的警员,回来新村时取回红卡。殖民政府以此控制新村居民的移动。上图是黄子发(黄发)的红卡,左边是封面,右边是内页。红卡发出的日期是1952年5月31日,当时黄发13岁。

黄子发和钟富娣的婚照,由门牌S88号的世鸿影室拍摄。

黄子发在针车前的工作照。(受访者提供照片)

黄国顺记得,以前爸爸和叔叔伯伯每天都是穿白背心工作,比他年长的大姐和二姐从小跟着爸爸学车衣,他在读小学的时候,也开始帮忙父亲,学校放学就帮忙家里,最早是学拆线。那些要改的衣服,都要拆线,慢慢的,就学简单的车衣。

他说,他有8兄弟姐妹,两男六女,他是大儿子,下面有个弟弟。家里的其他弟妹都没有学车衣,大姐、二姐会车衣,不会裁衣,只有他一个会车,也会裁。因为以前家里生意好,只是车衣就车不来,所以两个姐姐没有学裁的部分。

他认为以前爸爸的想法可能是:他是家里的大儿子,要留在家,看顾家里,所以要他学裁缝,而弟弟则没有学。

黄国顺说,父亲也试过请人家车,但是有的车工有问题,衣服被退回来,所以后来他们都宁愿自己车。以前他父亲做生意,早上7点开门,做到晚上9点。7点开门后,就扫地、抹地、烧水、煮饭,那已经成为习惯,传到他的手也一样。他们做一件衣,从裁到车,大概4、5个钟头就可以做好;裤子的话,时间就长一点,要一整天。

他说,这样的速度是在没有其他顾客上门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有时候有人过来聊天,也可能几个小时什么都没做到。

谈到黄三兴裁缝店店面,他说,从1970年他出生到现在,家里的结构都没有改变,维持着他小时候的样子。只是以前门前有菠萝蜜树,斜对面门前有杨桃树,路上很多的树都砍掉了。邻居S26老板姓谢的美光牙科,如今也已经结业。

黄国顺裁剪工作照。

黄国顺车衣工作照。

黄国顺说,他小学读四维学校,中学念沙威国中,那时候沙威国中只开班到中三,如果要继续升上中四、中五,就要去古来的“STARP”(*东姑阿都拉曼布特拉国中,1971年建校)。

他说,升上中四后,他都是搭2号巴士去上学,以前巴士川行频密,差不多每半小时就有一趟。毕业后,有一段时间他曾经到外面打工,做装修,装aluminium之类的。后来父亲生病,他回来照顾父亲,代父亲看店,代着代着,就一直做下去。

除了做裁缝,他说,黄三兴也卖布、裁缝用品,还卖电器,像灯泡、插头、插脚之类的。他会上门帮人安插头、插脚之类的,也会帮人修理针车。

他说,父亲的年代是做裁缝最好的年代,虽然那时候做一件衣的工钱才3块,但用几个钟头就可以做好一件衣。现在裁缝就很难做了,要包布、包工钱,在价钱上没办法和成衣竞争,所以现在他都是帮人改衣比较多,裤子剪短、裤脚改小等。

黄国顺说,以前除了裁缝店,很多住家也帮人做衣裤,只是没有放招牌。那时候的女装,比较多是做百褶裙。1970到1980年代都流行喇叭裤,男的喇叭裤高腰,女的喇叭裤低腰;喇叭裤过后,就轮到中装流行,中装是小裤脚设计,要比喇叭裤更难做。现在跟人家说“中装”,人家都不懂是什么了。

他说,他做女装不是爸爸教的,有一段时间,他跟一个朋友的老师学会做女装,这老师在彩虹学院教课。那时候他跟这朋友去那老师的学院,不算是正式的学生,但也跟着学。他自己会做男装,已经有个底,很容易就上手,就像做屋子一样,地基是一定要那样做的,跑不了。

说到买布,他说,以前父亲是跟新山的锦兴布庄拿布,这布庄在黄亚福街。他们会送货过来。至于针车,他记得是跟皇后花园的大马针车公司买,一台几百块。在他父亲的年代,店里还有用手转动的针车,后来改用脚踏板的,再后来就是跑电的。

黄三兴号裁缝店内有多台针车,店内摆放布匹的橱窗已经使用超过50年。

除了裁缝,黄三兴号也售卖杂货,一些小型的电器用品。

黄三兴店内还保留着1976年古来县议会发出的礼申铁牌(营业执照)。

在黄三兴裁缝店里,还保留着一些记录裁缝工作的长簿子,黄国顺说,最旧的是1980年代的记录簿,里头记着当时顾客的名字、做衣的日期、使用的布料、价钱等等。这些工作记录簿他通常会收很久,因为做所得税要有记录,有时过了一两年政府人员才来查税,所以记录簿他都会保留。

他说,一般的顾客来做衣,通常是要付订钱,如果是熟客,有的也会不放订钱。还有的顾客,裁了衣、给了订钱,衣服做出来了却没有来拿,试过有顾客做了衣服,隔了三、四年才来拿。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原来住在26里的人,订了衣服之后搬出去,后来想起才回来拿。

他说,即使对方没来拿,也不能把人家的衣裤卖掉,因为布是对方的。所以他就只能一直留着在店里。有的衣服,真的太多年没有顾客来取,他就会把衣服转送给有需要的人。

黄国顺展示店内收藏的史料。

裁缝师的工作记录簿。

黄子发1983年的裁缝记录簿,里头用各种缩写记录了丰富的信息。

(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