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漁夫的家,兩個漁村的孩子》展演

三个星期前到峇株海口探訪駐村創作的毓雯和德耀,聼他們說大海、漁村的記憶;跟隨他們用脚步測量社區地圖,從村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把故事和當下的身體感受結合在一起。

海口厝是德耀老家,他知道海上那幾根腐朽的柱,以前是一個“䖳廊”(thē lông,水母工廠)。村口的四方井是早期公井,長輩過世時,他曾按習俗在這裡“向水婆買水”。一片空曠草地是十五年大超渡的現場,每個看似沒有什麽的地方背後都有典故。

毓雯的老家在霹雳古樓,在還没有橋的年代,她父親身穿白西裝乘船渡河到對面港迎娶她母親。後來她父親聼神明的話,向南發展,越南越好,所以他們一家離開了古樓,落腳新山。她說,古樓跟海口很不一樣,不過一個渔村能够喚起她對另一個渔村的記憶。

《一間漁夫的家,兩個漁村的孩子》展演即將在12月16至19日開展,大力推薦大家去欣賞。

這是活動海報(取自空坊臉書頁):


2022年4月補充:

觀看活動紀錄片回味無窮。

有幸去年11月能够到海口石文丁觀摩這項駐村計劃。從德耀、毓雯、書玉和永益身上學習到很多感受的方法。用自己的身體作爲工具去繪製社區地圖,我的五百步和你的五百步有什么不同,我的“遠”和你的“遠”有什么不同,諸如此类。

雖然片中两人說,這次的駐村計劃主要是“藝術創作”而不是“針對社區”,但我們著實是從他們那里偷師到介入社區的不同方法,把這些方法實踐在生活中。

期待這個計劃(不管是用什麽方式)的延續,期待瓜拉古樓的故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