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树荣中医师口述历史(二)

(……续上篇

1959.1.8《南洋商报》。复元堂是赖树荣父亲赖毓初老中医师在峇株中江(旧称舯舡)创立的药行招牌。

70、80年代沙威

回忆起1970年代初来沙威的时候,赖树荣中医师说,当时这里还没有政府水电,只有私人电房供电,有人每个月来收钱,费用是根据用户用多少粒灯泡、多少条长灯而定。到了大约1977、1978年,才开始有政府电供。水供也差不多是从1970年代末开始,在那之前,他们都是打井水。

另外,由挑粪工人改为抽水马桶也差不多是在那个时期。他记得1970年代沙威仍由地方议会管辖,那时候地方议会(*即现在的民众会堂)里有书记,负责收水费、门牌税、排污费等。1970年代末开始有政府水电时,有承包商来装水表、电表,他已经忘记了安装的费用是多少钱。

在他刚来沙威的时候,新沙威花园刚刚建起来,那时候新沙威面向大路那排店屋的价钱大约是2万多令吉。没过多久后,伟都花园也建起来了。他记得以前伟都花园的那片空地,曾有大天球马戏班前来表演,在那里驻留一两个月,好像是每天表演一场,周末表演两场,有大象、猴子、老虎和马,有小丑、魔术等等。

赖树荣持有马来西亚华人医药总会发出的中医师证书。

复元堂药行现址A13前身是荣兴号,赖树荣说,以前荣兴号有学生巴士载送学生。左边的A14以前的招牌是蔡捷成,东主蔡砌是收菜的,后来蔡砌的女儿也曾在那里做裁缝(*现在转换成售卖各类食物、零食的阿鸿档)。右边A12的招牌是合德成,早期是杂货店,后来经营卖猪肉生意,如今已经是第三代。

当时沙威还没有规划集中巴刹,他说,街上的杂货店很多,有张吉利、谢全记、义兴号、曾永祥、新茂昌、永成号、美顺号等,卖鱼、卖肉、卖菜的档口都摆在杂货店前。

药行工作点滴

1972年赖树荣创业时,已经从父亲那里把处理药材的各种知识都学会了。他说,当年的学习方式就是帮忙父亲,跟着做,有什么药材到了,父亲说“去清理一下”,告诉他要怎么处理,他就按照父亲教导的方法去做。比如,玉竹来到,整条送来,就要刨、去皮、清洗、晒;麻黄到了,又是另一种处理方法。

早期复元堂营业的时间很长,每天早上7点就开门,一直到晚上10点才关门,赖树荣说,生意是捱出来的。沙威务农的人居多,很早就起床,煮饭、吃饭,然后进芭,有时候6点多药行还没开门,就有村民敲门来买东西。当时的医生少,古来也只有两间西医诊所(一间是联合,另一间忘了是什么名字),务农的人会到药行买一些药带进芭场,像风痧丸、止血药之类的 。

傍晚6、7点务农的人回家,那段时间也是街上比较热闹,药行比较多顾客的时候。他说,在顾客不多的时候,他们就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包括每天把药格“百子格”填满。一些药材放久了会潮湿、会蛀虫、会发霉,他们就要拿去晒。

一些药材,像熟地,来货时是生地,要酒蒸,经过“九蒸九晒”的处理过程才变成熟地。一些药材,要切、要舂或者磨成粉,那时候的器具不像现在那么方便,他们也需要趁着空闲的时间去处理。

那时候他们有一个船形碾槽(*客家话ngad co/轧槽),是用生铁做的,借助全身的力去研磨药材,什么药材都可以磨,比如鹿茸之类的。这碾槽很重,也不是每个人都会用,不会用的人坐着踩研磨,速度就慢,要懂得借用身体的力,才能磨得快。

后来批发商开始处理药材,卖现成的药材,药行的工作就变得越来越简单。赖树荣说,后期他们的中药来源都是供应商从中国入口,批发商分销给药行。他们向不同地方的批发商买货,从新山、马六甲、吉隆坡到槟城大山脚的批发商都有。

而在1970年代,他们得搭巴士到新山坡底买药材,整箱整袋地搬回来。他们在亚福街的黎人榜参茸药行买参茸虫草等幼料,也在纱玉街的联华药行买货。

1975.12.18《星洲日报》,吴华介绍“柔南药业公会”。

柔南药业公会

柔南药业公会于1972年开始筹备,1974年成立,黎人榜参茸药行的代表黎人桢、联华药行的江振昌、邓德胜都是推动公会成立的药业领袖。复元堂也是柔南药业公会成员,从1972年开始担任公会在沙威的联络委员。赖毓初老中医师也曾任柔南药业公会大厦的建委会成员。

中医药业的祖师爷是神农,药业公会每年庆祝神农诞。赖中医师说,公会发挥协助照顾成员的功能,卫生部有什么新宣布,公会都会给予成员提醒;公会成员的子女学业成绩优异,也会在年度活动中得到奖励。

(续下篇……)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