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芳先生和刘太太赖金娇女士是我们的邻居,常常听他们说起1970年代沙威红新月会的一些旧事。以下是刘先生告诉我们的故事(相片皆由刘先生提供):
(接下篇……)
刘义芳生于1954年,今年67岁,他已故的祖父名刘兴挂。刘兴挂从中国南来,先是到印尼勿里洞,据说当时荷兰在勿里洞推广种植黄梨。1920年代,刘兴挂从勿里洞移居柔佛士乃,种植黄梨,也种橡胶。
1930年代,刘兴挂回中国,把三个儿子带来,包括刘义芳的伯伯、父亲和叔叔。刘义芳的父亲刘天简来马时16岁。三年后,刘兴挂再次回中国,为三个孩子带了老婆回来。那时刘义芳的伯伯20多岁,其父亲19岁。刘义芳的母亲黄调被带来时年16岁,在家乡,她听人家说,南洋的生活好,来了之后才知道这里的生活也很苦。
刘义芳出生的地点在新村大街门牌S55号,他出生时是由父亲帮忙接生。他有9兄弟姐妹,大姐肖兔,1939年在32里出生,当时他的父亲在32里开芭。
大约2岁的刘义芳在母亲黄调(左)怀中,照片摄于吴英记隔壁的照相馆。照片中的其他人是张益夫人(左二起)、黄清淡夫人和黄俊南夫人俊南嫂,还有她们的孩子。 |
70年代加入红十字会
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初,刘义芳是沙威红新月会活跃成员。1972年,18岁的他加入红十字会,几年后,红十字会改名红新月会。他说,红十字会大约是1967、1968年在加拉巴沙威成立分队,他们是第17分队,也叫第17支队。
当时很多不同的地方都成立红十字会分队,但是维持的时间不长。古来的第10分队成立比沙威的第17分队早,后来武吉峇都也成立了第18分队。
刘义芳说,他的哥哥刘义周1968年就开始参与红十字会,比他更早,不过哥哥后来到新加坡工作,就没有继续参与。活跃于红新月会的团员,多数是没有出新加坡,选择留在沙威工作的青年。
最早一批沙威红十字会成员,后排右一是主席邹祥兴,右三是邹少良,右四是刘义周。当时刘义芳还未加入红十字会。 |
刘义芳(前排右四)初加入红十字会,还没有制服,穿便服参与服务。 |
沙威第17分队的队长是邹祥兴,他在新山读中学时就开始参与红十字会,之后回到沙威成立分队。当时的副队长是张振国。
1972年刘义芳刚参与红十字会的时候,会员人数约20、30人,当时只有急救班和歌咏班。后来,他们增设语文班和舞蹈班。语文班叫作“语文自修班”,他们用宽柔初一、初二的中文课本,自修学习;歌咏班里他们唱的是一些文艺歌曲,像《海燕》、《红梅赞》、《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舞蹈班跳的舞有竹竿舞,是“咚-咚-恰”三下那种,竹竿舞十分受欢迎,常常受到不同的团体邀请到外演出。
他说,竹竿舞是他们几个人特地到士姑来青年会学回来的,那个时候,他们和其他地方的青年组织都有联系,除了士姑来青年会,还有新山的海音合唱团、麻坡书报社和新加坡义顺的合唱团等。
刘义芳后来成为红新月会理事成员,他在队中担任的最高职务是sergeant major,肩膀上有三划再吊一个皇帽,比三划的sergeant三划更高一点。
红新月会团员外访时表演竹竿舞,竹竿舞分成四个部分:(一)除芭;(二)播种;(三)割稻;(四)欢庆。 |
红新月会在四维华小的周年庆文娱活动表演竹竿舞。 |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