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县李氏公会座办李光林口述历史

南来

李光林生于1936年,今年84岁。他祖籍河婆揭西,老家在山区,现居住在沙威伟都花园。他在幼年南来,已不记得南来确切年份,只记得当时是在新加坡上岸,不必使用护照,只是用一张叫作“字头”的纸在入境时证明身份。

当时,他是和祖母、母亲、大哥、大姐共五人一同南来。父亲比他早两、三年南来。上岸后,他们从新加坡去到古来,那时候他祖母的弟弟,也就是他舅公,住在古来廿四碑的王源成芭,在那个芭里有汉侨学校。

迁入26碑

与许多1950年、1951年才从24碑或27碑被强制移殖迁入26碑的人不同,李先生在1941年已从王源成芭搬入26碑。1941年26碑开新芭,割成一片一片3英亩的芭地,给人养猪、种菜。他们一家就在那时候搬进26碑养猪、种菜。

他说,种菜的人都要养猪,因为这样才会有猪粪做肥料。

1940年代的26碑还没有商店,26碑的人把猪养大了,要抓猪送到24碑去卖。李先生说,人们先用脚车把猪推上罗里,然后用罗里把猪载去24碑。那时候只有24碑有杂货店,26碑的人买东西也要去那里。

他记得那时候买猪肉,人们用一种阔叶来包,用一种咸草来绑。咸草在这一带没有种,都是别地运来的,那是一种植物的茎。买猪肉算两,1斤16两,人们一般买一斤半斤,伴着菜炒来吃。

种菜卖菜

李光林26碑的家一直是种菜的,清晨割了菜就拿去24碑街场的商店卖。他们种各种各样的菜,苦麦、菜心、长豆、韭菜、荞头、羊角豆等,芫荽就要看季节,要到过节的时候才会有。 他说,苦瓜就没有种,以前苦瓜很难种,算是上等菜。

他说,那时候24碑收菜的人,在商店五脚基摆桌子收菜。交菜的人早上不超过8点就要把菜送到,所以他们都是傍晚临夜的时候割菜。至于浇水、捉虫这些工作就留到白天去做,捉虫都是人工捉虫,松土、除草这些工作也是白天做,遇上下雨就只好停工。施肥是挑两个装着粪的木桶,用木瓢装粪浇菜。

他们卖的菜用一种植物茎制成的绳子一把一把绑起来,那种绳子叫“kiu kiong”,是一种长得有点像竹的植物,把它的茎锤软,它就变成了绳子。像羊角豆这些绑不了的蔬菜就要用篮子装。

昔日新村

谈到早期的新村,李先生记得最早最早的时候,村民的家里都没有水井,只有地方议会那里开了一口大水井,大家都去那大井拿水。后来村民才请人在自己家开水井,但请人挖井要钱,还是有一些穷人的家里是没有水井的。

除了井水,李先生说村民们也收天水(*雨水)。但收天水也要器皿,器皿也要钱,有的穷人是连收天水也有困难。一些人会在家里挖个小湖装天水,在地面挖个洞,做个小池塘。

外头闯荡

李先生最早在26碑大马路另一边的中山学校求学,后来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中山学校与其他几所24碑到27碑的学校并入大同学校,然后再改名为四维学校。

他先后念过中山、大同、四维三所学校,但加起来念书的时间只有三年半,其中在中山就读了两年,在大同和四维只念了很短的时间。在大同学校,他记得的师长有高忠良校长、林勉老师。

停学后,他跟大哥去33碑武吉峇都开芭种黄梨,在武吉峇都住了好些年,之后到过北干那那黄梨园工作。再之后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做过杂货店售货员,也驾过罗里送货。

1961年他从新加坡回到马来亚,在新邦令金黄梨园工作。1964年回到26碑,之后就一直留在26碑。他在外头闯荡的时期,家人一直都住在26碑,以种菜为生。

从事运输

李先生1964年回到26碑后开始驾货车做运输。那时候整个26碑只有一辆运输车载胡椒到新加坡,然后载饲料、米糠、肥料等货物回来。他都是当天去,当天回,载50、60个麻包袋物品。1个麻包袋有100公斤(160斤),10个麻包袋就重1公吨了。

他说,那时候新加坡有好些商家收26碑的胡椒,他曾经送货的新加坡商行有坡底的万利成、香记,也送去麦波申的香记分行,等等。

他从事运输到1973年,那一年他中了万字票,在拉央拉央买了16英亩的树胶芭,价值50千。过后他就跟老婆、儿子割树胶,割了20多年。

古来县李氏公会是在2000年才成立的,在那之前26碑没有李氏的姓氏活动,因为这里的大姓是刘、黄、张、蔡。姓李的人家大概只有约百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