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娇女士口述历史(二)

(阅读上篇

*收集口述历史,采访93岁老村民刘凤娇女士,其女儿蔡裕婷和侄女蔡池花。

猪只交配

刘凤娇女士与女儿、侄女回忆以前养猪的点滴。她们说,家里养的公猪阉了,到了母猪要打种的时候,人们就会去找“牵猪哥”吴务伯(*音,Ng Mu)。吴务伯养着一只专门用作配种的公猪,哪家养的母猪需要打种,就会去找他,然后他就牵着一只公猪走路过来,让公猪和母猪交配。这吴务伯的家在大街(*现在倍煌农业的右边),他已过世,他的屋子现在仍空置。

倍煌农业右边是以前“牵猪哥”吴务伯的老家。(谷歌地图)

她们说,以前,母猪生小猪后,也像人一样,要休养。养猪的人会煮米给母猪吃,让母猪快一些复原。她们留意到,母猪不喜欢让陌生人看到它让小猪吸奶,有时候被陌生人看到了,它就不让小猪吸,好像人一样,会小气。所以,养猪的人都不喜欢让陌生人看自己的母猪喂奶。

遇上母猪不愿意喂奶的时候,她们会到新港的洪仙公庙去拿符,就像是给母猪做点法事一样,然后给母猪喝符水,之后母猪就回复正常了。那时候的人,去庙里拿符贴家门,也会拿一张符贴在猪寮。

小气,说反话

说到小气,她们说,以前人们看到别家的小孩长得好看,都不会说“恁靓、恁大”(*客家话,长得这么好看,这么大),而是会说反话,说“恁媸”(*客家话“an zhe”,这么丑),这也是怕小孩会小气,长不大。不过有的人不懂,以为别人真的是在批评自己家的小孩长得丑。其实不是这样。

赊账和卖猪

猪养大了,人们就会抬到大街的杂货店去卖。她们家都是抬到永祥号杂货店(*现在已经改成眼镜店)去卖,以前永祥号杂货店那里有杀猪,卖猪肉。

她们家平日都到曽永祥杂货店买东西,长年赊账,用555簿子记账,到了卖猪的时候就可以清了欠下的钱。

她们记得,一头猪能卖几百块,不过扣除赊账后,最后拿到的钱其实不多。

曾永祥杂货店现在是CS眼镜店

那时候的人一般的做法都是这样,向哪家杂货店赊账就把猪卖到那一家。有的人是曾永祥,有的人是吴英记。因为这样彼此认识,后来她们家也跟曽家结成姻亲。

还猪福

每一次卖猪,因为猪只重,村民都要找左邻右舍几个人帮忙,一起把猪装进猪笼,然后从新村扛到杂货店。

之后主人家卖猪赚了点钱,就会煮点东西请这些有帮忙的人一起吃,这个风俗他们叫做“还猪福”。

这一次别人家来帮你,下一次轮到你去帮忙人家,大家互相帮忙。这是村民以前的一种合作互助方式。

(完)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