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1月7日刊登于《南洋商报》第6版的文章,原文抄录:
《胡椒之城:加拉巴沙威展望》
距离新山二十六英哩之加拉巴沙威,介于古来与武吉峇都之间,係居銮南区属下一个拥有四千六百余人的大新村。由于人口显著激增,已成为柔佛州第八大新村。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是专为移殖者所开辟的,四处皆是一片荒芜的原始大森林,在这些移民努力垦荒种植下,逐渐成为今日繁荣的新村。
加拉巴沙威(Kelapa Sawit),顾名思义,原以为是盛产棕油闻名而被冠称为“棕油新村”,其实不然,加拉巴沙威同样是以出产胡椒与武吉峇都闻名于大马。
政府在乡村发展计划下,提供乡村居民各项协助,加拉巴沙威各项发展工程皆能如期完成,村内有一座巍峨堂皇的民众会堂,环境清静的警察局,还有那二层楼式建筑的商店,别具一番乡村风味。
由新沙威建筑公司在该地联邦大道旁兴建的独立式洋房及商店,目前仍积极赶建中,可望于明年初完成,将增加该地市容美观。
加拉巴沙威新村的村民有华巫印三大民族,其中以华人占首位,皆大多数是客家人,尤以河婆人为多,故有“小河婆”之称,巫人多数散居于郊外,印人甚少。三大民族一路来和谐共处,互助互爱,生活皆过得十分愉快。
胡椒是加拉巴沙威主要的农产品,其次是树胶,蔬菜等,家家户户均有三五千棵胡椒树或六亩八亩树胶园,住屋建筑得十分堂皇,平均三五家人拥有一架私家车,乃是南马区数一数二的富有新村。居民克勤克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朴素无华。
四维国民型华文小学是该地唯一的学校,建筑在山腰上,富丽堂皇,教室设备充足,环境幽静,诚是念书求学之理想地点。该校创立历史悠久,培育不少国家英才,年来在董事长刘元同州议员领导下,且获得政府多方面赞助拨款建校,该校发展令人耳目一新,校务在署理校长方子铮领导下,蒸蒸日上,目前拥有844名学生,29名教师。唯一遗憾是该地尚无中学的建立,为了追求更高深的学识,该地家长多将子女送往古来或新山深造。
乡村的娱乐实在太缺乏了,村民只有前往该地唯一的戏院看电影外,便无所去处,晚上可见成群结队少男少女在街上溜达,消磨时间,好动者则在议会旁边篮球场大显身手,打篮球,羽球等运动;咖啡店里满座年老者在高谈阔论,亦有不少人士将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
该地以拜神佛者居多,每逢该地洪仙大帝千秋宝诞时,聘请街戏酬神,善男信女,祭拜者众,祈告合境平安,掀起一片热潮,该庙年前获政府拨款建设得古色古香。该地亦有不少信奉天主教或回教者,每逢庆典时热闹洋溢,别具一番特色。
加拉巴沙威的政党计有马华,巫统,劳工党等。该地马华在刘元同州议员,徐焕培等人领导下,并在村中建筑一座堂皇会所,在执委与会员群力合作,会务大有进展,地方议会在主席徐焕培,刘元同,黄益,蔡家对,曽同春,庆森等职员努力执行任务,各项利于村中发展,均如期完成,造福人群。
社团方面有刘氏公会,会长是刘仪顺,红十字会主席为邹祥兴等等,该地青年男女众多,尚未有青年会之组织,实为美中不足。
在政府第二个大马五年发展计划下,加上本区国会议员朱子平医生,州议员刘元同努力奔跑下,加拉巴沙威目前正欣欣向荣,同时在郊外不少工厂不断在设立,将使加拉巴沙威由一个繁荣得新村逐渐成为一个主要的新兴市镇。
(作者庄西就2018年过世,曾任马华古来区会秘书,武吉峇都青年会主席,柔佛庄严公会会长。)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