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声唱片行老板黄永贵口述历史

丽声唱片行

黄永贵先生出生于1953年,今年66岁,籍贯是客家五华。黄生说,26里主要都是客家河婆人,五华人并不多,居銮有比较多客家五华人。

父亲

黄生已过世的父亲是一名裁缝,裁縫店的招牌是“信昌”。这招牌到现在还挂在他的店门前。黄生的父亲早期从印尼移居到马来亚柔佛,最早的落脚地在古来24里,后来在紧急法令期 间迁入26里新村。虽然父亲是一名裁缝,但在黄生的六兄弟姐妹之中,没有一个人继承父亲手艺,因为他的父亲觉得这个行业不太好做。

南柔巴士

黄生小学在四维华小念书,之后进入古来中学,一直念到中五。在1960年代念中学时,每天搭巴士来回古来和26里。

当时的南柔巴士公司,每天早上会安排一趟巴士进入新村里面载客。除了26里,这辆巴士也会转进士年纳,方便上学的学生。后来的巴士就没有提供这样的服务了,只是跑大路。现在的City Bus,服务远不如当年。

马印对抗

1969年513事件发生时,黄生还在念中学,他说,在小地方,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因为周围的人都互相认识,华人和马来人的感情也相当好。

在513事件之前,他念中学的时候也经历过马印对抗(Konfrontasi,1963-1966)时期,记得当时的社会气氛较紧张。

玩HiFi,开唱片行

1970年黄生的父亲过世后,家里经营裁缝的老店曾租给别人做生意。而他念完中学后,则到新加坡打工。大概到了1981、82年,20多岁的黄生才从新加坡回来,不做厂工了,开始自己开店卖唱片和录音带。店名叫作“丽声唱片行”,寓意美丽的声音。

从信昌裁缝到丽声唱片行,黄生说他家的老店最早是单层木板屋,先后经过两次重建, 第一次重建变成半砖半木,第二次重建,建成双层店屋。

黑胶

开唱片行的背景是这样的,那个时期,黄生的哥哥和朋友们都很迷HiFi,玩黑胶唱片,时常会听新唱片,影响了他。他也喜欢听黑胶,所以就决定开店卖大黑胶(12英寸,33转),然后顺其自然也卖卡式录音带。

黄生说,他身边玩HiFi的人都不会把音乐开得特别大声。他认为那些用大喇叭把音乐开得大大声的人,都只是在追求刺激。玩HiFi的人,不开大大声,有的会戴着耳机,静静听,那真的很舒服、很享受。

新村里有三家唱片行

刚开始经营唱片行时,因为只是小资本生意,他先是跟其他唱片行拿货,中文专辑 试过跟古来的昆仑唱片行(后来在火灾中烧毁了)割货来卖,英文专辑就去新山割 货来卖。后来开始直接跟唱片公司拿货,那个时候,如果歌手在星期日发行新专辑, 星期二晚上12点就可以送到26里了,送专辑来的人从吉隆坡一路往南送,送到26里 就是最后一站,过后送货人就在旅店过夜。

26里唱片市场最好的时候,新村里有三家唱片行,不过在这三家唱片行里,只有他是直接跟厂商拿货,其他的唱片行则是跟别处的唱片行拿货来卖。黄生说,早期的 唱片公司有东尼、快乐、丽风、综一、大连等等,到后来就只剩下大公司如宝丽金 和EMI了。

黄生对过去26里居民的听歌口味了如指掌。他说,26里客家人居多,客家歌王邱清云的歌非常好卖,其他籍贯的方言专辑多数不怎么好卖,只有少数例外,像较受欢迎的有小凤凤的福建歌,许冠杰的广东歌也会有人买。华语歌手方面,70年代最红的是东尼唱片公司的刘文正,他白衣白裤的形象非常经典;80年代,最红的是邓丽君。韩宝仪、龙飘飘的专辑也曾经很好卖,还有李茂山、林淑娟、姚苏蓉、尤雅、余天等,马来西亚本地的就有男歌手李逸。

黄生说,有一些歌手是个别专辑畅销,像80年代齐豫的《橄榄树》。而有的歌手如刘家昌,是他创作给其他人的歌很红,但他本人的专辑并不好卖。

黄永贵先生
英语、马来语专辑

70、80年代唱片畅销的西洋歌手有Bee Gees、Boney M.、ABBA、Andy Gibb、Rod Stewart、Kenny Rogers等,黄生说,26里会买英语唱片的主要都是年轻人。他记得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Hot Number,是Foxy乐队的歌曲。

黄生也卖马来专辑,对马来流行文化毫不陌生,马来红歌手像M Daud Kilau (1938-,绰号Raja Gelek),Sharifah Aini(1953-2014)他都很熟悉。

他说,曾经有个摇滚组合叫Black Dog Bone(1976年组团,1981年解散),有一段时间很多人喜欢。当时还有红到香港,曾在香港驻唱的Alleycats。到了80年代后期90年代,周边马来居民喜欢的乐团有XPDC、Ikrim等。

卖断货、亏本、一轮过

80年代好卖的专辑,在丽声唱片行里可以卖出100个卡带,那就算是卖断货了。但是遇到不红、不好卖的专辑,有时只拿1、2个卡带也卖不出,因为不可以退货,所以就得亏损那1、2个卡带的本钱。

黄生说,一些过期卡带,即使便宜卖也没人会买。卡带收久了,没有拿出来播,温度高,就会有水蒸气,磁带会损坏,不得已就只能丢掉。

黄生说,一般上要看一个歌手红不红,就得看有没有人来询问,那些还没有发行 专辑就有人来问的,就可以订货了。不过也有一些专辑是第一轮可以卖,但只是 “一轮过“,第二轮再拿货就不可以卖,卖不出了。

唱片宣传

在新专辑刚送来的那段期间,唱片行的宣传方法就是在店里播歌。

唱片公司从很早期就流行送海报,一般上除了每张专辑附送一张海报外,还会另外多给一两张唱片行作为宣传之用。

不过黄生说,有时海报多,他也用不上,就用来补补木板墙壁上的破洞。他笑说,有一些人,买卡带不是要卡带,只是为了要海报。

卡带录歌

除了卖专辑外,也有许多顾客会托唱片行录歌,把不同歌手的歌录在同一个卡带里,在1990年代的版权法令严格执行以前,这样的做法很普遍。

黄生说,一个卡带可以录20首歌,他们从黑胶唱片录到卡带,也从卡带录到卡带。最多人要求录华语歌,其次是英语歌,第三是马来语歌。因为长期处理卡带,他也自学了如何清洗磁带、接驳断的磁带。当然,断带重新接上后可能有一两个音被吃掉,仔细听还是能听出来。

他说,一般卡带的品质都不错,当然偶尔唱片公司的卡带也会出问题,比如说磁粉不够,录得不好,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得退货。

转型

1970年代,一个正版卡带卖3块多。到了2000年后,价钱是19块多。黄生说,在版权法令实行以后,唱片行生意就已经很难做了,他一直尝试转型,尝试过卖文具、 卖玩具、租书等。

到2000年后,他就完全没卖唱片、 卡带,转卖文具了。只是丽声唱 片行的招牌还保留着。

**

点击阅读口述历史小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