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妹口述历史(二)

(……续上篇

黄玉妹女士以前与丈夫曾庆云一起推着三轮车做生意。照片摄于1970年代,曾庆云站在三轮车前。(受访者提供照片)

推三轮车做生意

1971年,黄玉妹和曾庆云结婚。她说,那年她算华人岁数是21岁,丈夫曾庆云大她6岁,生于1946年,属狗。老公的花名叫“miao yi”(庙儿),也不知道他为什么得到这个花名,她自己的花名是“ke ling ma”(吉灵妈),因为她长得比较黑,只有外人这么叫她,家人不会这么叫她。

她说,她先是在新村民众会堂学马来话时认识曾庆云的妹妹,后来通过妹妹认识曾庆云。那时候她大概16、17岁,民众会堂有一个叫Ali的马来老师教新村居民马来话,她和曾庆云妹妹都有去学,不过学不到半年就停了。

黄玉妹说,认识曾庆云时她在割胶,曾庆云就每天骑脚车来帮忙自己拔胶杯。那时候割树胶每天的工钱是三块半,采胡椒的工钱是三块。她都是割家里树胶芭的胶,他们主要是做胶片,一天可以做到十片胶片。

她说,曾庆云家里没有地,一直都是做小生意,在还没有结婚前,他已经开始推三轮车卖水果、雪盘、汽水、糖果和零食等。水果有西瓜、黄梨、番石榴,那时候没有plastic袋,水果全部都不用装袋,以前的人,买切片水果是没有讲打包的,来到档口,打开盖,用手拿了就走。番石榴就浸在盐水里面。

她记得,那时候他们也卖酸梅水,也是没有打包的,有杯,给顾客直接在档口前面喝。他们也卖自己做的豆腐水,那时还是用磨石来磨黄豆。还有玻璃瓶的汽水,火车牌汽水一瓶卖五分,Pepsi一瓶卖一毛,后期起价到一毛半。

零食方面,她说,他们有卖花生、kacang putih、跟人家割货过来卖的虾饼,也有各种糖果。有一种是Hacks糖,那时咳嗽的人会买来吃,有一种是Sarsi糖,还有一种客话叫“diau sii tong”(鸟屎糖),里面有一粒鸟吃的粟米。他们卖rojak,那个rojak酱是跟古来人买的,里面用的花生则是他们自己准备。

她说,他们卖雪盘,卖cendol,那时候搅雪盘还是要用手搅,用报纸包(像kacang putih那样卷一个倒圆锥形),一粒(冰球)一毛钱,只有红豆(没有其他配料),红豆就包在冰里面。小孩买了,拿着倒圆锥形报纸吃冰,在报纸最下端咬一个洞口,就可以喝冰水。

同时做几份工作

黄玉妹说,以前做三轮车小贩做不到什么钱,都是五分、一毛生意,一天做六七十块生意,还没扣成本。1970年代,她早上还是得割树胶,下午才帮忙老公推三轮车出去做生意,卖到晚上10点多。

她记得,那时候早上6点去割树胶,差不多中午12点回来,有时候手脚慢就1点才回到家,不一定。回来后下午1点多和老公推三轮车去卖糖果,从门牌52号的住家推到洪仙大帝庙的戏台旁边。三轮车有喇叭,他们一路走,一路bi-bo-bi-bo按喇叭,人家就知道三轮车来了。

她说,生意不忙碌的时候,她在下午2点多走路去帮秀花菜粄的家婆劈柴,那时候劈一大罗哩的柴可以赚45块,差不多两个多小时可以劈完,但不是每天都有柴可以劈。秀花家婆他们家卖菜粄,所以用到的柴比较多,从戏台旁边走去他们的家很近,他们卖菜粄的地方就在刘氏公会后面。

黄玉妹说,当时一大罗哩的柴卖90多块,秀花的家婆那里有放柴就叫她去帮忙劈。她劈得很好,木柴是有路的,劈柴时不是劈中间,要劈旁边。不过有时候三轮车的生意好,要帮忙,她劈劈两下又要放下斧头去帮忙。

她说,除了在洪仙大帝庙戏台旁做生意,晚上他们也推三轮车去篮球场那里卖东西,有时候那里有免费电影,如果有卖膏药的人来,di-di-da-da表演,三轮车的生意就会好。洪仙大帝庙做诞的时候他们也推三轮车出来卖东西,也有其他人在卖,不过他们多数是摆桌子,没有三轮车。Pasar malam他们倒是没有卖,因为太多人卖了,而且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开档口做生意。

关于他们的三轮车,她说,三轮车加建的部分用的是木,有帆布屋顶。那时候小孩还小,他们在三轮车上吊沙笼,让孩子睡,一年一个孩子,大的那个就放菜篮,让小的睡沙笼。三轮车可以骑,不过太重了,上岭骑不动,就要推。晚上,他们把三轮车停在家门口,三轮车上的东西就搬进家里面。

后来他们开始在街上开档口(位置在现在门牌S36的突破小食馆前方)卖面,她说,起初没有炒粄条,只是烫面,咖哩面和干捞面。开档口后还是有做三轮车,开始是婆婆(家婆)顾档口,她和丈夫两个人继续推三轮车。大约到了1979年,他们开始做旭日饮室,从大儿子阿俊(曾俊兴)7岁就做到现在。开了店大概半年后,他们才没有做三轮车。照推算,做三轮车的时间可能有10年。而旭日饮室就从1979年一直做到现在。

黄玉妹说,旭日饮室的招牌是家婆的弟弟建议的,这舅舅是香港商人,在香港做很多不同的生意,早期是很辛苦的,从中国游水去香港,最早是做牛仔裤起家,后来生意做大了也做别的生意,在新加坡也有产业。他在香港的集团就叫旭日。家婆和弟弟失散很多年,后来不知道是怎么找到的。那时候她还没和曾庆云结婚。

她说,后来他们曾经到过香港探望这舅舅,这舅舅也曾来沙威探望他们。

2022年9月,“我是26kampung仔”生活营营员参观旭日饮室,记录店家故事。

2023年8月,文史工作者林猷进在沙威办三轮车史料展,向黄玉妹女士了解以前做小轮车小贩生意时的移动路线。

经营旭日饮室

黄玉妹说,丈夫曾庆云在40多岁时中风去世,至今已过世31年。那时候他还切着胡椒,突然觉得不舒服,还说是不是吃太多冰淇淋,要去医院看医院,车只是走到shell油站那里,他就去世了。他过世的时候最小的儿子阿雄才5岁,现在阿雄已经38岁了。

她说,丈夫过世后,她要照顾家里的三个老人,她的家公、家婆和阿太(丈夫的祖母,她跟孩子叫她阿太),家公的名字是曾长文,家婆是杨玉兰,阿太是周爱。阿太很长寿,过世时103岁。不过到晚年,阿太的脑筋已经不太清醒,整天说要回中国。

她记得,那时候要跟阿太讲道理也没有办法讲清楚,只好跟阿太说,“好,我们回唐山,晚上拿了行李,和一个火水桶,就在店里转来转去,转到阿太累了,就跟她说,累了,今天先不回唐山了,先去睡觉。阿太是真的走到满身汗,也说好,就去睡觉了。”

她说,第二天晚上还是一样,阿太又说要回唐山,拿了包袱,“我就带她走咯,转几圈,转几圈,坐住那边,累了,我讲,唉呀,船没有来,回去睡觉了,又跟她倒回去,转转几圈,又到房间,每天这样子。我的苦很多,讲不出来。”

黄玉妹说,白天阿太就在睡觉,醒来时人很清醒,很明白事理,有时叫阿太吃饭,阿太会说:“我没有做工,我不要紧,你们做工的人要先吃。虽然照顾得很辛苦,我听她这么说心里也会高兴。”

她说,比较起阿太,家婆对她就比较严厉。以前旭日是家婆在管,店很早就开门,七八点开,做到晚上十点多才关,一星期做七天,没有休息。家婆跟她说,做半天也是这个租金,做全天也是这个租金,休息也要给租金,一定要做到足。

她记得,阿太是在1992年正月“补天穿”(农历正月二十日)那天去世的,白事叫的和尚(客话“vo shong”,指道士)是阿孟的儿子阿锦。家婆比阿太早走,在过世前的几年家婆的脚也是不能走路了。

黄玉妹说,她的家公比阿太慢走,活到85岁,年老时眼睛已经看不到东西,她也照顾了家公一段时间,那时候在店里,她很怕家公摸到炒粄条的炉,烫伤手。

她说,过世后,阿太和家公都葬在沙令义山,而她的家婆、她的丈夫则是葬在哥打路义山。

挂在旭日饮室内室的曾家全家福,左边照片和右边照片,坐在前方的都是阿太周爱。黄玉妹不在左边的照片中,当时她和曾庆云还没结婚。右边的照片,她站在后排右二,抱着孩子,后排右一是曾庆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