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域先生口述历史(三)

(续上篇……)

养猪、阉猪、抓猪

以前26里有牵猪哥,但是没有阉猪的人,刘元域说,这里的人要阉猪,就要去找古来的赖汝(*客家话Lai Ni)。赖汝阉母猪的方法是用一枝扁担,在扁担上绑4、5只侧躺的母猪,母猪的前后脚都用绳子绑紧。赖汝用一把阉猪刀(只有几公分长,刀嘴是平的)在猪的身上割一个小口,刚刚足够伸手指进去,摸摸一下,勾一条东西出来(注:输卵管),用线绑住,就完成了。母猪身上的伤口要缝合起来。如果是公猪的话,可以不请赖汝,自己来做,公猪阉割的伤口也可以不必缝。

他说,哥哥会自己动手阉小公猪,拿一个麻包袋,把公猪放在上面,手抓着它的四条腿,以防被它咬伤,然后就用刀片割破它的阴囊,取出睾丸。他们把煮菜的镬反过来,刮镬底的灰,放进火水里,然后用火水和灰来涂公猪的伤口,这样有消毒的作用。

他记得母猪要养比较大只才可以阉,公猪很小就可以阉了。阉猪的原因是猪只整天玩(*交配),不专心吃东西,不会长大,小公猪还在吃着奶就会要玩(*交配)了。阉鸡也是一样道理,以前没有阉的鸡,只能养到2、3斤重,阉了的鸡可以养到4、5斤。人们叫赖汝来阉猪,就叫他顺手阉一两只雄鸡,养来过年用。

(注:现在的养猪业已经不再阉割母猪,只阉割公猪。公猪在出生数日后便进行阉割。)

关于养猪,刘元域说,自己家猪寮养的母猪有一只是用来生小猪的,不能阉割。等到这只母猪老了,就要留另一只不阉割的母猪。选择留母猪的原则,就是留一只有多个奶头的,比如选有8只奶的母猪。母猪有8只奶,就可以喂8头小猪喝奶。有时候生多一只小猪,这多出一只的小猪就没有奶喝,要拿回家养,喂它喝炼奶,叫作养奶猪。

他说,奶猪养到差不多大,就会放回去猪寮。开始放回猪寮的几天,它一定会跟其他的猪打架,即使是同一胎的猪也会打架,打了几天,就没事了。在母猪生的小猪中,最尾巴出来那只,肯定是比较弱的,毛长长,因为它怕冷。

他印象中记得,每只小猪都会认定母猪的一只奶,平常吸母猪的哪个奶头,就固定只吸那个奶头。以前的猪营养不好,吃豆渣、薸、臭鱼和碱团这些食物,猪种也跟现在不同,要养一年,有80多斤就可以卖了。不像后来的猪,可以养到一百几十斤。

他补充说,不过当时一些人家养的猪,好吃好住,像家里做豆腐的,豆渣很多。不用养一年,养8、9个月也可以了。猪食中的碱团,是一种结晶体,在杂货店可以买到,外形像石头一样,加进猪食,粗糙的猪食就会变滑。

他又说,80多斤的猪,除毛处理后至少会减少三成,比如说10斤的猪,除毛处理后还有7斤就不错了,有时候会更少。那时的猪肉,一斤好像是2、3块,其实到了1960年代,猪肉也都还是一斤3块。

刘元域说,他家里还有养猪时,来抓猪的是古来杀猪的李亚景(*地方闻人,古来马华领袖,曾担任古来地方议会主席)。养猪的人跟李亚景说有几只猪要卖,他就会带几个猪笼上门来,比如,跟他讲8只猪,他就带8个猪笼。通常抓猪的人都是早上来抓猪,养猪的人会先把猪喂饱,这样猪上秤的时候就重一些。

他说,猪被抓的时候会“gua、gua、gua”声叫,听到有人来抓猪,左邻右舍就会去拿扁担、拿棍来帮忙。主人家卖了猪,就会拜神,叫作“还猪福”,炒一点面线,炸一点猪肉,酿一点豆腐,大家一起吃。

在26里的曾永祥是在疏散后(*搬入新村后)才开始杀猪,刘元域说,在搬进新村之前,来抓猪的都是李亚景,所以在疏散之后,他们家还是照旧把猪卖给李亚景。李亚景抓猪、杀猪的规模要比曾永祥大,他在古来老巴刹那里卖猪肉。以前的古来老巴刹,就在远远来云吞面对面,后来才搬到巴士总站那里。

在刘元域的印象中,从1960多年开始,新村内就不可以再养猪了。

古来老巴刹旧址。(翻拍自谷歌地图)

挖井、倒粪

早期26里每家每户都用井水,到了1970年代才有自来水。刘元域说,那时候有人专门帮人挖井。挖井的人通常是两个人一组,挖的时候,一个人下去,用短锄头挖泥土,不断往下挖,每挖深两尺,就锄一个级,让自己有个地方可以踏着爬上来。上面的那个人,用轮轴,把下面那个人挖的泥土给绞上来。以前的人,如果不用井圈,就可以省一点钱;但是如果井里面的泥会崩,就必须要用井圈。

他记得两个挖井人的名字,一个是林桥,一个是张排。他的父亲刘天范以前也挖过井,老家的井就是父亲自己挖的。那时候挖井要挖多深,是不一定的,总之就是挖到有水为止,挖到40尺深也会有。在24里的谢圣娘娘庙那口井,有60多尺深。

他说,井都是圆井,没有人做方井,因为方井不受力,很麻烦。除非井挖得不深,就可以用方井。开圆井,它有一个拱形,才能够受力。

以前新村内有公井、公厕,刘元域说,1950、1960年代新村的公厕是政府建的,用螺旋桨去钻洞。后来人们开始自己建厕所,建在屋外面,再后来建在屋里面。还没有卫生厕所之前,倒粪工作最早是本地人在做,后来才换成一个外地人倒。

他记得倒粪老伯早上5、6点就来他家倒粪,打着头灯,打开盖,拉粪桶出来。之后挑粪,倒到河那里,所以河那里很多“滑哥”(*客家话vad go,塘虱)和鳖。

结婚生子

刘元域和杨兰花青年时期照片,分别摄于沙威的世鸿影社和古来的马华影社。(受访者提供照片)
刘元域和杨兰花1971年的结婚照,摄于古来金城影社。(受访者提供照片)

刘元域在1971年和杨兰花结婚,妻子杨兰花也是26里人,祖籍潮州惠来奎潭千秋镇。他说,妻子的公公跟自己的公公是好朋友,同船从中国南来,后来两个人都托同一个媒人,从中国娶媳妇过来。那时托媒人去找媳妇,要对红纸(确保生辰八字相合)。

他说,他家和妻子的家族是老相识,他们俩结婚时是在自己家里煮。他的爸爸也是会煮的,不过不是主厨,只是帮工。婚后他俩育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以前他带过儿子去看他做建筑,不过他跟孩子说,做建筑辛苦,建议儿子去做别的。他说,做木匠的讲“自家的斧头削不到自家的柄”,他爸爸是做木匠的,他自己也是做木匠,所以就劝儿子不要做木匠了。他的小儿子学厨,后来在古来经营香满城餐馆。

刘元域和杨兰花近照。

(完)

延伸阅读:杨兰花女士口述历史

Comments